南京白局,未来之路在何方?
——九游会J9官方网站暑期实践团队调研南京白局发展与传承现状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锦织机房,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2008年,南京白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如今,南京白局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形势,生存现状令人担忧。
近日,九游会J9官方网站“留住市井的声音”南京白局调研团队成员走访了白局省级传承人徐春华老师、黄玲玲老师,市级传承人马培培老师、许茹老师和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传统音乐研究者陈洁老师,了解传承人和学者对南京白局发展困境与未来之路的看法和建议。
演出市场狭小,白局后继少人
徐春华老师和黄玲玲老师是白局的省级传承人,已与白局相伴近四十载。年近耄耋仍坚持传授、表演白局的两位老师在谈及白局现状时深感痛心。她们说到白局缺少固定的演出场所和演出设备。“目前南京市固定的白局表演场所只有甘熙故居。”黄老师如是说。由于演出次数少且收入不高,大多白局演员也只将白局作为副业。大多学习白局者都只是出于兴趣,并没有加入真正的传承体系。
观众少?艺术性不高是关键
当队员们谈及白局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市级传承人马培培老师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表演语言限制观众人群。白局的表演语言是老南京城南方言,老南京人才能听懂。而由于南京大屠杀、抗战内迁和国民党抓壮丁导致南京人口减少,1955年开始的普通话推行以及改革开放后人口迁徙带来的外来人口涌入都导致了目前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对真正的老南京话并不熟悉,难以对传统白局产生兴趣;二,白局是配合织造云锦的两名工人一唱一和,说生活琐事,倾吐心中的郁闷,宣泄对封建统治的不满,用土语描摹痛苦的生活。而这些与现代社会脱节;三,白局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坐唱,伴奏简单,表演形式单一,无法吸引年轻人。
南艺青年学者,曲艺研究专家陈洁老师谈及白局陷入困境的原因时总结到,曲艺类艺术普遍面临的几大问题白局几乎全未能幸免:曲目少,音乐不够丰富,传承人素质有待提高。与苏州评弹、北方的京韵大鼓等曲艺艺术相比,白局的艺术性相对局限,这主要体现在曲目少,音乐性不强,流派不丰富,文辞水准不高、不够精致化。提高白局的艺术性对于白局传承来说更有意义。
难发展?提高传承人素质是关键
当前,各地政府也在加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白局的现状也因为大环境的改变而好转。尤其2008年,南京白局成了国家非遗项目,传承有了一些制度保障,如建立传习所,给予传承人资金补助等,但白局的职业传承人却依旧很少。
谈到保护,徐老师和黄老师都希望政府在给予一定经济援助的同时为白局搭桥、建立更多的演出平台。为了开拓白局的表演市场,徐老师带领的南京白局传承社给白局加入了RAP、说唱等现代音乐元素、改变了表演形式。黄老师的女儿许茹老师也是一位白局传承人,她则认为白局应该在传承老一套的基础上使白局更通俗易懂。她还坚持只有白局演员才能把握精髓创新白局曲目。
作为学者,陈洁老师对于传承人改变表演形式的做法表示非常理解,但她认为传承曲艺应该两条路齐头并进:一条路是原汁原味地传承,保留白局本身独特的曲种表演特点。另一条路就是结合时代进行创新。不要为了迎合现代社会而与流行文化趋同、丧失自身特点。在这一方面,远的可以借鉴日本能剧,近的则可以学习苏州弹词等。她还认为传承人要有提高曲种艺术性的意识和能力。自编自演,创作新的曲调与文辞,是老一辈曲艺传承者留给我们的经验。作为创新的探索,甚至可以学习苏州弹词、扬州清曲等姊妹曲种,尝试编写中篇曲目,“即是编作者又是表演者,通过观察和积累,发现新的题材点进行创作,又进过不断地舞台实践打磨造就精品,这是传统曲艺艺术能够传承并发展的特点,同样值得今天曲艺人借鉴。”
但黄老师表示老一代传承人精力有限,新一代传承人“火候”不够。传承人虽有创新提高的意识,但力不从心、无法创作。“我恨不得把所有白局一股脑教给年轻人,可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老一辈是在和时间赛跑啊”,黄老师的话语中透露出无限心酸。
白局的未来之路在何方
对于白局表演语言的局限性,传承人和学者也有共同的意见,那就是在演出时加上字幕,这样听众不会为方言所限,能更好地欣赏曲艺。
陈洁老师坚持:“白局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为外地游客呈现更多的南京元素。相比较而言,同样受方言局限的苏州评弹之所以能够在苏州市民、甚至很大一部分吴方言年轻人中占有一席之地,乃是因为旋律优美,唱词典雅、朗朗上口,更是得益于不同的演员,即使演唱同一个曲目,却能呈现出丰富的流派特色,使人百听不厌。而从客观角度来说,当下的白局曲目和表演形式,已无法给普通的老南京人提供更加精致化的美的欣赏。南京白局提供给老南京人的只是一种怀旧的情绪体验,而非艺术美感的体验。因此,找准主要受众群体是当务之急。白局传习的地点主要设在旅游景点——南京民俗博物馆,也更加凸显了外地游客作为主要欣赏群体的现实性。
队员们对此也表示赞同,在传承人要从根本上提高白局的艺术性的同时,政府可以在旅游景点为白局搭建表演平台,并且让相关景点解说员学习白局用于对外地游客的解说中。针对外地游客宣传推广南京特色的曲艺白局,更有利于扩大表演市场。
蓬勃发展,博物馆化,还是自然消亡?
该暑期实践团队的队长吕安琪是一位南京姑娘,她说自己生活在南京18年,对南京白局一无所知,却是从外地同学处得知该曲种。南京人对自己的本地曲种都十分陌生,这使了她有了很深的感触,也印证了陈洁老师所说的,听白局对南京人来说就是怀旧的情绪体验而已。后来同学们成立了团队,抱着作为南京人应该对南京本土的曲艺文化有所了解的目的,大家走访了白局传承人和专家,更深入地了解了南京白局的传承与发展困境,也了解到传承人和学者对白局今后发展的意见。所以在听到陈洁老师建议南京市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应该加入白局的内容时,队员们也都十分赞同。队员们在钦佩传承人们不忘初心地坚守的同时,也希望白局能蒸蒸日上、甚至重返辉煌,但现实是残酷的。
就像陈洁老师所认为的:“如果白局纯粹靠自身,的确生存不下去。政府支持是必须的,但光靠政府用钱“堆起来”的、而表演内容脱离时代,艺术性得不到提升的曲种,想要靠自身实力生存下去是比较困难的。”当艺术失传,我们不能只是惋惜,而要思考自然流亡也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有必然性的。白局作为一种南京本土的方言曲艺,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护。但是在面对多元文化交融和审美多样化的现代社会,白局作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一度濒临灭绝。然而不论是学者、传承人还是普通人,都不希望白局成为博物馆化的艺术,而是希望它能够有生命力地蓬勃发展。(通讯员:吕安琪)